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守护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

更新时间:2021-11-12 8:41:20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守护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

提要: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反复打乱了大家的生活与学习节奏,个体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断累积,这不仅源于疫情危险所带来的情绪波动,而且来源于个体社会交往行为的受限。如果不对自己的心理健康予以一定的关注,可能带来消极的影响。

Part 1

该如何看待疫情期间的焦虑心理?

image.png


2021年3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涵盖一般民众、医务工作者和隔离人员等多个群体的疫情期间心理健康的注意事项,WHO欧洲区主任Hans Kluge在3月26日的记者会上也再次强调疫情之下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不仅是一线的工作人员,许多人都在这段时间感到压力与焦虑的增长、对疾病的恐惧和身心的孤独。一般而言,在面对如此严重且影响范围广大的公共安全事件时,有这些感受都是正常的。外部疫情的不确定性、生活节奏的打乱或中断每时每刻都在埋下焦虑的种子。而居家隔离、学习或工作的受限也加深了对疫情的担忧与个体的孤独感。

随着个体心理状态的下滑,来自于自身情感体验的二次焦虑也会袭来。例如,

“我感到自己每天都更加焦虑不安,是不是我出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我的状态越来越差?”

“我似乎比平时更加敏感,这让我感到担心。”

诸如此类的问题会逐渐浮上水面,而这种二次焦虑背后的心理学概念正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提出的“元认知体验”,也就是人对自己的各种认知活动进行的监控和调节。
这种能力的好处是让我们对自己的状态有所觉察并做出反应。然而,我们状态不佳时,如果没有良好的归因,这种反思会让人陷入自我怀疑,出现二度焦虑的怪圈。
我们需要了解,疫情所带来的心理影响也不仅限于某个人或是某些特定的群体。如上所述,在这期间每个人回感受到压力和焦虑都是非常自然的,工作一阶焦虑和压力即可很大程度上改善我们的身心状态,过多的担心往往来源于我们只看到了自己而忽视了外部的合理环境。

Part 2

疫情期间减压指南


image.png


(1)压力和焦虑的水平和产生原因因人而异,放松的手段也可以有多样的选择,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熟悉的方式进行放松是一种很好地选择。另外,也可以进行一些富有创造力的工作,将疫情所带来的这种“孤独时光”投注在个人新爱好或新技能的培养学习中,并时刻注意自己的成就与提高,利用线上交流的方式和不同爱好圈子的人分享互动。

2)疫情带来的个人隔离和生活问题是沉重的,社会化的阻断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不能正常展开。在此期间更要维持自己的亲密关系与社会支持系统。多与朋友或亲人交流,切忌长时间地封闭自己。另外,甘肃省心理学会的专家学者与志愿者团队也开启了疫情期间心理服务热线,如果有难解的心结也可以通过热线向心理服务工作者们寻求帮助,参与交流。

3)身心关系密不可分,在居家期间也不能忽视身体运动,长时间的坐,躺不仅会造成身体负担加重,也会影响内分泌活动的进行,从而对情绪感受产生影响。

 运动有让人感到愉悦的生理机制,其本身可以促进人体的内分泌变化。大脑在运动后会产生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物质,被称为“快乐激素”或者“年轻激素”,它能让人感到欢愉和满足。在内腓肽的激发下,人的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居家隔离或居于校舍隔离,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场地大小等选择合适的运动,如瑜伽这一类活动范围小,不依赖器械的运动。


Part 3

疫情期间心理健康,需要大家共同关注



image.png


在心理学范围内,关注严重公共安全事件中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其原因在于在面对疫情这样的严重且广泛的危机时,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处在一个应激的状态,这种应激和它所带来的压抑情绪可以体现在社交媒体所传递的信息中,也可以以各种形式发生渗透和影响,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要求重新调整。

在疫情中,令人安心的是我们看到了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的努力成果,我们也拥有了心理志愿者,专家团队的倾力帮助。但更重要的,我们也需要自发地对个人、家人和朋友的心理健康加以关注。如上所述,疫情的影响是层层渗透的,要做好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工作,需要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部门的介入工作,也需要每一个鲜活的个人,共同关注,共同协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作  者:  舒振洲  甘肃省心理学会

指导教师: 夏瑞雪

审  核:  王荣山  陈莉

编辑排版: 李楠   王琴








返回列表

Copyright@2011-2024 甘肃省心理学会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陇ICP备18001547号-1

地址:西北师范大学(新校区)特教楼601室 电话:0931-7971306 本站由甘肃百纳网络提供技术支持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1350号

您的网站没有授权